第一所希望小學誕生記
http://www.mattsalter.com2021年04月08日 09:36教育裝備網
清明已過,剛下過小雨的大別山里空氣清冷,記者從安徽省金寨縣高鐵站出來后緊裹著身上的羽絨服換乘了汽車。一個多小時后,記者來到了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——金寨縣希望小學。
映入眼簾的是一棟五層教學樓,中間赫然寫著“愛心樓”三個鎏金大字,門口升旗臺旁立著“感恩石”,不遠處種著一棵蒼松,看樣子頗有年頭。校長江淮望著它感慨道:“1990年就有這棵樹了。當年教學樓是一排兩層小瓦房,學生不過四五百人、教師也只有18人,現(xiàn)在學校已經有兩個校區(qū),學生將近2000人、教師上百人。三十多年過去了,樹還是這棵樹,學校已不是當年的學校了!
一位古稀老人駕駛著摩托車緩緩駛進校園。江淮立馬笑著迎上去:“汪老,我們正等著您給我們講講當年的故事呢!”
汪老名叫汪道彬,1987年擔任南溪鎮(zhèn)中心小學教導主任。1990年上半年的一天,中國青少年發(fā)展基金會考察組到金寨縣,決定將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在曾走出14位共和國將軍的金寨縣南溪鎮(zhèn)。
聽到這個消息后,汪道彬感到難以置信,天上會掉下來這樣的好事?當震驚漸漸退去之后,狂喜如巨浪般涌上心頭、席卷全身。“天吶,太榮幸了,我們一定要好好干,不負重托!”可沒幾天,他開始叫累了。一邊是當地政府高度重視要求盡快竣工,一邊是學生白天要正常上課,導致教師們白天全力教學、晚上披星戴月干活,十分辛苦。累得不行時,汪道彬和其他教師相互打氣:“咱們是在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,光榮啊,哪能停呢。”于是,大家又繼續(xù)接著干。
終于建好兩層小瓦房,該粉墻了。汪道彬和時任副校長彭大海商量,八公山的石灰遠近聞名,物美價廉,不如開輛卡車拉幾噸回來。倆人一拍即合,走!
到了當地窯廠他們才知道,石灰還沒出窯,于是在附近找了個簡陋的小酒店住下來,其間時不時地去廠子打聽消息。兩天后,石灰出窯了,他們第一時間裝車回校。
拉來的石灰經過半個多月的反復沉淀后終于可以刷墻了,望著潔白的墻壁,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。汪道斌對彭大海說:“能讓更多貧困孩子有書讀,再累都值得!”
5月19日,學校竣工,徐向前元帥題寫了校名,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洛桑親臨學校剪彩,十里八鄉(xiāng)1萬余名群眾涌來目睹盛況。
如一粒率先破土而出的種子,金寨縣希望小學在此后的30多年中逐漸成長為一株參天大樹,希望工程亦如此。據中國青少年發(fā)展基金會官方網站顯示,截至2019年,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款161億元,資助家庭困難學生617.02萬名,援建希望小學20359所,同時,還根據貧困地區(qū)實際推出了“圓夢行動”、“希望廚房”、鄉(xiāng)村教師培訓等項目,有效推動了貧困地區(qū)教育事業(yè)發(fā)展、服務了貧困家庭青少年成長發(fā)展、弘揚了社會文明新風,成為我國社會參與最廣泛、最富影響力的公益事業(yè)之一。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